
根据麦田创投产业研究院的统计及预测2025年国产光刻气国内市场占有率预计从10%提升至30%,但全球市场仍由国际厂商主导。
一、市场格局:全球“一超多强”,中国加速国产替代
国际厂商主导高端市场
Air Products、Matheson、Linde Gas等国际巨头占据全球稀混光刻气市场的主导地位,尤其在EUV(极紫外光刻)和DUV(深紫外光刻)用高端光刻气领域形成垄断。
技术壁垒:国际厂商通过长期技术积累,掌握了光刻气纯度控制(如6N-7N级)、混配精度等核心技术,产品稳定性领先。
中国厂商崛起,国产替代加速
华特气体:国内唯一通过ASML和日本GIGAPHOTON认证的气体公司,多款稀混光刻气(含氟)已应用于14nm、7nm甚至5nm先进制程产线,实现55款产品进口替代。
凯美特气、中船派瑞特种气体:通过提纯技术突破(如氪气纯度从99.9%提升至99.999%),逐步打破国外垄断。
市场份额:2025年国产光刻气国内市场占有率预计从10%提升至30%,但全球市场仍由国际厂商主导。
二、市场规模:需求激增,2025年突破10亿美元
全球市场
2020年全球半导体光刻气市场规模约5亿美元,2025年预计突破10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超20%。
驱动因素:
先进制程需求:EUV光刻机对光刻气纯度和稳定性要求极高,且用量随产能提升显著增加。
晶圆厂扩产:全球半导体设备出货额2025年第二季度达330.7亿美元,同比增长24%,光刻气作为核心耗材需求同步增长。
政策支持:中国“大基金”两期投入超3000亿元,2025年专项扶持1万亿元,加速光刻气国产化。
中国市场
2024年中国电子特气市场规模206亿元,2025年预计达254亿元,年复合增速25.4%。
光刻气占比:光刻气占电子特气市场的比例约10%-15%,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达25-38亿元。
三、行业发展速度:技术迭代与政策驱动双轮增长
技术迭代加速
EUV光刻气需求爆发:随着3nm/2nm制程量产,EUV光刻气用量激增,2025年需求增速预计超30%。
NIL技术替代:纳米压印光刻(NIL)在特定领域(如存储芯片)对光刻气的需求形成补充,但短期内无法替代EUV/DUV主流路线。
政策驱动国产化
税收优惠与补贴:中国对光刻气生产企业给予研发补贴和税收减免,降低国产光刻气成本15%-20%。
产业链协同:上海微电子等光刻机厂商与华特气体等光刻气企业合作,推动“设备+材料”国产化率同步提升。
四、存在问题与风险
技术瓶颈
纯度控制:国内光刻气纯度(如6N级)仍低于国际先进水平(7N级),导致高端制程良率不足。
混配技术:稀混光刻气的配方优化需长期试验,国内企业配方库积累不足,影响光刻效果稳定性。
供应链安全
原材料依赖:氖气等光刻气主要成分占生产成本近90%,中国虽为全球氖气主产国(2021年产量占全球50%),但高端提纯设备仍依赖进口。
地缘政治风险:俄乌冲突导致氖气供应波动,2025年全球氖气价格仍受国际局势影响。
市场认证壁垒
客户认证周期长:光刻气需通过晶圆厂0.5-3年的多轮认证,国内企业进入台积电、三星等供应链难度大。
国际巨头挤压:Air Products等企业通过规模效应和成熟供应链,维持低成本优势,国产光刻气价格竞争力受限。
五、未来趋势: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协同是关键
技术突破方向
低成本EUV光刻气:通过添加稀有气体混合物降低腐蚀性,延长光刻设备寿命。
NIL技术配套气体:开发适用于纳米压印的专用光刻气,拓展细分市场。
产业链协同
“设备+材料”联动:上海微电子等光刻机厂商与华特气体等光刻气企业合作,推动国产化率从30%向50%迈进。
区域集群发展:长三角地区形成光刻气-光刻机-晶圆厂产业集群,降低物流与协同成本。
政策持续支持
“大基金”三期投入:预计2025年后继续加大半导体材料领域投资,光刻气国产化补贴力度不减。
税收优惠延长:对光刻气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50%,鼓励技术创新。
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麦田创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《2025-2031年全球与中国稀混光刻气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行业-机遇,挑战,风险,和最新趋势分析》
了解更多关于行业分析的数据,可以关注微信视频号:麦田创投
也可搜索官网获取相关报告目录。